1,2022年1月30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课题组在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发表题为“Gut Microbiome Alterations in COVID-19”封面文章,探讨新冠肺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功能的变化,推动研究疫情大流行后新冠肺炎对肠道微生态的长期影响及与宿主健康的关系 2,2022年3月1日,胃肠病学研究所禹汇川副研究员在直肠癌临床诊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Current Surveillance After Treatment is Not Sufficient for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With Negative Baseline CEA”在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官方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IF:11.908)发表,NCCN是由美国多家顶级癌症中心组成的学术组织,其发布的NCCN指南已成为全球肿瘤临床实践应用最为广泛的临床指南,得到了全球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遵循 3,2022年3月8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课题组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18)发表题为的“Roles of the gut virome and mycobiome in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邀稿综述,旨在总结该领域的相关临床、转化和基础研究证据,以提高研究人员对肠道病毒和真菌群在 FMT 中作用的理解,通过整合肠道病毒和真菌成分,为更好的临床实践提供信息 4,2022年3月30日,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2017年度考评合格)》、《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的现场验收会。 5, 2022年3月31日,胃肠病学研究所面向我院2021级研究生开展《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文卫平院长讲授第一课;该课程为中山大学规定研究生培养的必修课,旨在通过提高青年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和学术自信,塑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共同营造诚信的学术环境,教学内容涵盖科研诚信、医学伦理、课题设计、学术论文写作和投稿等。 6,2022年5月28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刘焕亮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医药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筹)共同承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首届全国医学检验大数据学术大会暨庆祝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挂牌十五周年系列活动,本次大会邀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担任名誉主席,得到陈润生院士以及多位杰青、长江和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支持,搭建生命科学、药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流平台,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资源整合,更好的为科学研究、全民健康事业服务 7,2022年6月8日,根据我院党委办公室《关于转发<党委教师工作部关于开展2022年师德警示教育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分子医学教研室内部开展研究生导师自学自查,以“以案为鉴 加强师德警示”为主题,学习违反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师德警示教育材料、中山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并签署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承诺书,加强自查自律,严格落实师德建设,推动弘扬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风尚。 8,2022年6月20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73)发表题为“Dark Matter Beyond the bacteria in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的文章,该项研究成果首次证明:细菌以外的粪便“暗物质”可有效治疗疾病,并开创了FMT的新时代,无菌粪便滤液足以治愈CDI;这一发现表明,细菌以外的粪便成分可能在FMT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FMT中的这些成分以及复杂的成分和作用机制是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新兴领域。 9,2022年7月29日,胃肠病学研究所李孟鸿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孟祥祺副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在Oncogene(IF:8.76)发表题为“Roles of lncRNA LVBU in regulating urea cycle/polyamine synthesis axis to promote colorectal carcinoma progression”的文章,该项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了受低氧诱导因子HIF1a激活的长链非编码RNA(LVBU)可以通过BCL6/p53/氮和多胺代谢通路调节肠癌细胞的生长与成瘤,该项研究揭示了长链非编码RNA-LVBU在肠癌生长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靶向应用价值 10,2022年8月9日,胃肠病学研究所方乐堃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11,2022年9月2日,由胃肠病学研究所禹汇川,王小琳等人发明的“用于评估组织免疫反应和诊断预后的DNA甲基化检测试剂盒”获得授权,该发明是业内首个基于免疫表观遗传的原理,对免疫细胞丰度进行精确定量的PCR技术,开拓性地补充了以往技术原理无法提供的免疫特征信息;相比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细胞种类和数量的检测分辨率更高,速度和通量更高,技术和经济成本更低 12,2022年9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项目评审结果,胃肠病学研究在今年的立项项目中获得6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3,2022年9月13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Microbiome(IF:16)发表题为“Landscape of the gut archaeome in association with geography, ethnicity, urbanization, and diet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的文章,该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我们对792例健康成人受试者的粪便古菌群进行了特征分析,发现人口地理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城市化、饮食习惯和种族。研究揭示了环境和宿主因素(地理、城市化、 种族和习惯饮食)对健康个体的肠道菌群变异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城市化对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的影响。 14,2022年9月28日,胃肠病学研究所禹汇川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在肿瘤学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 IF:11.8),发表题目为“DNA Methylation Profile in CpG-depleted Regions Uncovers a High-risk Subtype of Early-stage Colorectal Cancer”的文章,通过研究开发了一项能准确识别早期结直肠癌复发风险的新型分子标志物组合 MePEC,这一研究成果将改善目前的临床-病理风险分层系统,并为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决策提供帮助;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知名教授 Paul Romesser 为论文撰写了同期社论:这项研究开发的 MePEC 分型,可以在临床实践中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广泛应用;研究的另一项贡献是,开发并应用了新型甲基化检测方法,克服了以前甲基化研究的技术局限性,大大促进了未来肿瘤甲基化标志物的研究 15,2022年9月28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Lancet Microbe(IF:86.208)发表题为“The gut mycobiome in health, diseas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gut bacterial microbiome assembly”的综述。该综述回顾了健康人群从出生到成年过程中肠道真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多样性,从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包括饮食、药物、年龄、遗传和免疫系统)、肠道真菌菌群在疾病和治疗中的作用特别是它们与肠道细菌菌群和宿主免疫的协调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对肠道真菌菌群的基本组成和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明确了致病性、益生性和条件性真菌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了肠道真菌-细菌相互作用在宿主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中的生态效应。在肠道真菌群和细菌菌群以及人类病理生理学基础、转化和临床知识基础上,未来的微生物靶向治疗应该定向协同调节肠道真菌和细菌,这将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6,2022年10月14日,胃肠病学研究所袁平教授申请的揭榜挂帅项目“基于微孔单细胞转录组解析癌症骨髓转移的细胞和基因表达特征”立项。该项目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绘制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在内的至少四种癌症无转移、有骨髓转移和无骨髓转移但有肝或肺转移患者的原位癌和骨髓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对比解析影响肿瘤细胞骨髓转移的特有细胞群,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特征;进而在临床样品、细胞和动物实验中进行多角度的验证,发现有临床价值的关键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7,2022年10月25日,胃肠病学研究所禹汇副研究员为著作者之一,获得题目为“MoRad影像基因组分析软件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该软件使用肿瘤影像图像特征描绘肿瘤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特征。 18,2022年11月1日,胃肠病学研究所禹汇川副研究员为著作者之一,获得题目为“MeTIL甲基化免疫细胞分析软件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该软件使用甲基化芯片数据描绘人体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丰度。 19,2022年11月1日,胃肠病学研究所涂召旭获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国际级青年人才计划的支持 20,2022年11月2日,由胃肠病学研究所兰平教授牵头的“消化道微生态在非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诊治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 21,2022年12月6日,胃肠病学研究所李孟鸿教授课题组在Cell Discovery (IF: 38)发表题为“The chromatin remodeler CHD6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development by regulating TMEM65-mediated mitochondrial dynamics via EGF and Wnt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首次发现了染色质重塑因子CHD6可以通过EGF和Wnt信号通路调节TMEM65介导的线粒体动力学,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该项研究揭示了CHD6-TMEM65轴在肠癌生长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靶向应用价值. 22,2022年12月27日,胃肠病学研究所袁平教授担任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单细胞科技分会常务委员 23,2022年12月29-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作为联合主办单位,胃肠病学研究所刘焕亮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在广州万富希尔顿酒店举办2022全球精准医疗(中国)峰会-广州站,该大会旨在“聚焦精准诊断和药物开发,加速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促进临床、科研和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