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2023年2月16日,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资深实验室主任于强教授到访开展题为“Targeted reprogramming of T cell development to empower adoptive T cell therapy in cancer”学术交流讲座。
2,2023年3月2日,经医院党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兰平任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所长,吴小剑任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杨孜欢任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左涛任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方乐堃任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
3,2023年3月20日,胃肠病学研究所李孟鸿教授课题组在Gut microbes(IF=11.963)发表“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anticancer effects in colorectal cancer”的文章,其团队在大样本量结直肠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作为益生菌的丁酸梭菌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发挥着辅助作用,为丁酸梭菌促进化疗/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见解,该成果揭示了丁酸梭菌作为一种潜在的抗癌辅助药物,在防止肿瘤治疗过程中耐药和免疫监测逃逸中起了重要作用,并提供了一种非常具备潜力的癌症治疗策略。
4,2023年3月28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兰平教授课题组荣获“WILEY威立中国开放科学2022年度作者”奖,团队在WILEY杂志社旗下的Molecular Onc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A novel cell-free DNA methylation-based model improves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的论文,该论文发表后立即获得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在2021-2022年度内获得高达3000多次的下载量,位居该杂志中国作者年度排名前列,团体研究成果大大促进了肠癌早诊早治的发展与进步。
5,2023年4月3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Gastroenterology Report》期刊联合主办“2023守真肿瘤基础研究高峰论坛”,于在广州市隆重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国内肿瘤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展示国内外肿瘤领域基础研究的发展,共同搭建国内该领域科研交流合作平台。
6, 2023年5月19日,胃肠病学研究所李孟鸿教授课题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38)发表题为“FBXW7βloss-of-function enhances FASN-mediated lipogenesis and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的文章,该项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受EGF信号调控的癌基因CSN6可以通过FBXW7β/GSK3β轴直接调控脂肪酸合成关键酶FASN的蛋白稳定性及其表达,进而促进体内长链脂肪酸的合成,介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该项研究揭示了调控结直肠癌脂合成重编程的新机制,为肿瘤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了新思路。
7,2023年6月5日,胃肠病学研究所涂召旭副研究员在Advanced Science(IF=17)在线发表题为“Polyglycerol-Amine Covered Nanosheets Target Cell-Free DNA to Attenuate Acute Kidney Injury”的论文。该研究明确了AKI患者血清cfDNA水平升高与AKI的相关性,并揭示了合成的新型cfDNA吸附剂-氨基聚甘油(PGA)修饰的二硫化钼(MoS2)二维纳米片治疗小鼠AKI的有效性,此外,这项成果展示了二维片状结构在cfDNA清除策略开发中的关键作用,为未来调控炎症相关疾病的纳米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8,2023年6月6日,美国梅奥医学中心临床病理系伍祥林教授到访开展学术交流,并作题为“cfDNA检测与精准医疗”的讲座
9,2023年6月16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教授课题组于Nature reviews engineering在线发表题为“Engineering the gut microbiome”的综述,总结了工程改造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应用,并系统深入地讨论了它们的转化潜力,同时也提到了其他改造肠道微生物组的多学科交叉策略,例如胶囊、联合电子设备、正交饮食工程和粪便微生物移植(FMT)等。
10,2023年6月19日,胃肠病学研究所袁平教授课题组在在Ebiomedicine(IF=11)上发表了题为“Non-canonical role of UCKL1 on ferroptosis defence in colerectal cancer”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尿苷胞苷激酶样1蛋白(UCKL1)通过UCKL1-Nrf 2-SLC7A11非经典通路在CRC中促进铁死亡,提示抑制UCKL1可能是治疗CRC的有效途径。
11,2023年6月20日,胃肠病学研究所涂召旭副研究员在Small (IF=15)在线发表题为“Construction of CpG Delivery Nanoplatforms by Functionalized MoS2 Nanosheets for Boosting Antitumor Immunity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论文,该研究利用二维材料的比表面积大、可折叠弯曲、表面容易修饰等特点,合成了一系列由聚乙烯亚胺(PEI0.8k)修饰的二硫化钼(MoS2)纳米片用于CpG的负载和递送,构建了可以在体内治疗HNSCC的纳米药物,基于本研究所使用的是一种在体内安全可降解的纳米片,因此在未来临床转化方面具有较好前景
12,2023年7月13日,胃肠病学研究所方乐堃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发表题为“ACTL6A protects gastric cancer cells against ferroptosis through induction of glutathione synthesi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ACTL6A协同转录因子NRF2,在转录水平促进GCLC的表达,进而促进谷胱甘肽合成,抑制胃癌细胞铁死亡。阐明了ACTL6A在胃癌中的作用和机制,为胃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标
13,2023年7月27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课题组在Gut Microbes(IF=12.2)在线发表题为“Unveiling and harnessing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in the rising burde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during urbanization”的综述,对城市化过程中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功能失调的联系进行了讨论,同时还提出对抗非传染性疾病的可行性微生物群靶向方法,包括粪便微生物移植、饮食调节、益生菌和精准抗生素等。
14,2023年9月10日,胃肠病学研究所李孟鸿教授课题组Advanced Science(IF=15.1)上发表题为“eIF3f Mediates SGOC Pathway Reprogramming by Enhancing Deubiquitinating Activity in Colorectal Cancer”的文章。该研究成果首次发现 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复合体3的一个亚基eIF3f可以通过去泛素化作用调控PHGDH和MYC蛋白的稳定性,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的丝氨酸-甘氨酸-一碳单位代谢途径,从而参与到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调控中,为靶向肿瘤代谢及肿瘤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了新思路。
15,2023年9月12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课题组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IF=12.7)发表题为“Baseline gut microbiome features prior to SARS-CoV-2 infe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host symptoms in and post COVID-19”的研究。人体肠道微生物组在个体和群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肠道微生物组在稳态下的巨大异质性可能对人体的基线免疫产生差异,在遭遇病毒感染(如SARA-CoV-2感染)时介导不同的免疫反应和症状,对此假设,该研究进行了一项探索性的纵向微生物组-COVID-19研究进行验证,对来自中国两个不同地区同质年轻参与者在3周的COVID-19激增窗口前进行采集粪便标本,并随访评估COVID-19感染后表现,数据显示,基线肠道微生物组组成与不同的COVID-19表现错综复杂,以个人和群体依赖的方式存在关联;该项研究首次强调了稳定状态下的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使人们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有所不同。
16,2023年9月25日至27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开展年度消防安全培训。本次培训凡入所实验人员均要求参加,覆盖人员达二百余人,培训内容包含消防、防诈骗、实验室安全等教育培训,本次培训旨在提高科研人员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素质培养,丰富面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手段
17,2023年9月26日,研究所顺利通过了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的现场验收会,与会专家经现场考察并听取项目组汇报,肯定了实验室围绕结直肠盆底疾病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需求开展的研究,以及在结直肠癌筛查诊断、机制研究、新辅助治疗策略、肠炎药物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18,2023年11月23至24日,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研究员受邀参加2023年仁川国家生物博览会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学者身份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病毒组在肠道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治疗方法”,探讨肠道微生态研究热点,增加国际知名度,进一步促进中韩学术交流以及合作。
19,2023年11月至12月,胃肠病学研究所新增3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分别为“TLE4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在制备结直肠癌预后诊断试剂中的应用”、“一类化合物促皮肤损伤修复的用途”、“化合物促皮肤损伤修复的用途”,以上专利从结直肠癌预后诊断、聚醚化合物在制备促皮肤修复和/或再生药物或药物组合物中的用途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和技术攻关
20,2023年12月19日,胃肠病学研究所禹汇川副研究员参加我院与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举办的“推动产学研医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交流活动,并作“基于QASM技术的DNA甲基化体外诊断试剂”的项目路演,该成果可在疾病标志物、产前诊断、物种鉴定、表观遗传年龄、甲基化检测技术的升级等方面推广,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